股权激励对企业盈利能力影响研究—以中兴通讯为例文献综述

 2023-05-30 08:48:42

文献综述

一、股权激励的起源上世纪30年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以及规模化生产,企业的所有者由于受制于自身的专业知识、精力和能力,因而不能很好的同时兼任经营者的角色。

与此同时,美国经济学家Berle和Means(1930)洞悉到了这一点,进而提出了委托代理理论。

呼吁经营权和所有权相分离,倡导企业所有者将部分权利委托给其他具有时间精力和能力的人。

然而在这种委托代理的体制下,由于双方的目标和利益点不同,引发了一系列委托代理问题。

设置一种怎样的政策或制度可以使得双方统一战线,这一问题成为了许多管理者思考的问题,而股权激励政策作为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也因此逐渐显现。

相较于外国,我国由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较晚,并且早期《公司法》明文规定禁止高管转让其所持的本公司的股票以及禁止公司回购本公司股票。

使得股权激励的政策最早并没有在我国生根发芽。

直到 2005 年,在我国开始对股市股权结构进行改革之后,上市企业才拥有实施股权激励的基本条件,公司管理层在任职期内可以有限度地转让其持有的公司股份。

自此之后,我国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数量与日俱增,也因此引发了研究股权激励政策的热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