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政产学研结合促进中小研发型企业发展浅析文献综述

 2022-12-09 15:41:25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1. 1研究或解决的问题

研发型企业指的是产品的技术含量比较高,具有核心竞争力,能不断推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不断开拓市场的企业。这一类企业一般分为二类:一类是通常意义上的科技型企业,主要从事信息、电子、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产业领域的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另一类为以客户信息和偏好开发供应链或特许经营、知识密集为特征的公司。本文研究的是中小型的第一类研发型企业。

自主创新是提升企业技术实力的突破点,但国家制定的许多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主要还是针对大型企业,对于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还是有限,使得中小企业很难靠自主创新进行技术创新。同时也受到我国金融、行政体制的约束:一方面,中小企业势力较弱,银行对其贷款所面临的风险较大,因而拒绝贷款;另一方面,我国的融资渠道又相对单一,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使得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小企业研发能力基础薄弱。我国目前Ramp;D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6%,而发达国家为2.3%~3.0%,发展中国家为1.5%。我国许多企业的R&D支出还不到营业额的1%。

企业积极与大学、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创新已成为世界各国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经济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在我国科技能力低、企业创新能力弱的现实情况下,加强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的合作创新已成为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提高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重要举措之一。因此中小型研发型企业实施产学研结合是再适合不过了。所谓产学研就是指:“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三方面本着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开展合作与交流”,也指“教育与生产劳动、科学研究在人才培养、科技开发和生产活动中的有机结合”。高校和科研单位掌握了最新的科技信息和大量的相关信息,有一流的科研人才,有较强的科研基础。如果中小企业与他们合作,就可以节省很多搜集相关信息的人力、物力,不用一切从零开始,降低和分散了企业开发的风险,缩短了创新的周期,降低了交易的成本。

但是也因此产生了产学研不紧密一些问题。包括以下

1、成果转化率低。按目前的趋势看已出现三多三少:各地各种名目为“科”“企”搭桥唱戏的科技交流会、科研成果发布会多,而最终成交的项目少;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提供的科研成果、专利项目多,能满足企业需要的项目少;在科技交流会上签订意向合同的多,会后达成协议实施成功的少。

2、科研院校“喧宾夺主”。在产学研的合作中,校企双方价值取向不一致是目前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学校通常会比较注重追求学术成果,很少考虑经济效益。最后很有可能导致:有的技术创新在技术上没有可行性,不能开发出新产品;或者新开发出来的产品没有市场,不能产生利润,也是无效的技术创新。

3、创新人才缺乏。我国中小企业的科技人才十分缺乏。从整体素质上讲,一方面我国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能力相当弱,知识老化问题相当突出,在世界科技发展的今天,能胜任尖端技术研究和开发的高级人才寥寥无几;同时改革开发以来,大量的人才纷纷出国和去了外企。中小企业在吸引人才上明显处于劣势。当前无论企业还是高校和科研单位都存在人才既多又缺的局面。在高校和科研单位中,懂政策、善经营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奇缺;对企业来说关键是缺乏知识面广、创新能力强的科研开发型人才以及知识产权方面的人才。

4、政府协调功能差。科研机构往往是“自己什么强就要求政府重视什么,推广什么”,很多企业,往往期望“政府给什么项目就做什么项目”。而两者并不以市场为纽带,相互协调、合作,寻找商机开发产品。由于各自为政,往往是每家颁布自己的一套政策,只对本单位有用,并不互相通行。同时,政府很少颁布促进中小企业产学研结合的相关政策以及提供便利的融资渠道,缺少针对知识产权的法案。

5、技术信息滞后。信息缺乏已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之一。目前,企业和高校及科研院所之间联系松散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缺乏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的迅速便捷的信息渠道。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