钌配合物的设计与合成文献综述

 2023-02-04 22:33:24

一、课题背景1.1 钌(II/III)配合物概述 钌(Ru)属于一种过渡金属,最初于1844年由俄罗斯喀山联邦大学的Klaus教授在铂矿残渣中发现[1]。

考虑到其常见化学价态为Ru 、Ru2 和Ru3 ,能够与多吡啶配体形成六配位八面体配合物,具有结构稳定、热力学稳定性优异、光化学信息丰富等特点,在抗肿瘤药物、荧光探针等诸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钌(II/III)配合物成为广受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1.2 钌(II/III)配合物的应用1.2.1 钌(II/III)配合物对肿瘤疾病的治疗应用 目前,癌症已成为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二大疾病,即使全球科研工作者全力攻关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人类的健康仍然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由于DNA中包含着控制生物体生长、代谢等遗传信息,DNA是大多数抗肿瘤药物的作用靶点,抗肿瘤药物通过影响DNA的结构,非特异性地发挥其细胞毒性[2]。

临床上常用化疗法来对肿瘤疾病进行治疗,通过诱导DNA损伤或者干扰DNA的自我修复来触发癌细胞凋亡,从而达到杀灭癌细胞的作用[3,4]。

金属类抗肿瘤药物在抗肿瘤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尤其是顺铂被认为是临床上最有效的抗肿瘤药物之一。

铂类抗肿瘤药物广泛应用于卵巢癌、睾丸癌和膀胱癌等癌症的治疗,但对于结肠癌和乳腺癌等常见肿瘤的治疗作用有限,并且铂类抗肿瘤药物较为严重的肾毒性、周期性神经疾病等毒副作用和获得性耐药制约了这类药物的疗效[5]。

顺铂的疗效和局限性促使人们努力开发全新的抗肿瘤药物,新型金属抗肿瘤配合物的设计开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近年来,非铂类金属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获得较大进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