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
苦笋总黄酮对DSS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
一、实验背景
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炎性反应性肠病之一,其病因尚未明确,病变主要限于直肠和结肠黏膜以及粘膜下层。主要特征为肠道溃疡反复发作,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部分患者有肠外表现,如口腔溃疡、关节炎、脊柱炎、肝胆管炎、眼葡萄膜炎及皮炎等;病程迁延不愈,轻重不等,亦有发生癌变的可能性。
目前,UC的常规治疗药物主要有三大类有:氨基酸水杨酸类、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类和免疫抑制剂。氨基水杨酸类(5-ASA)主要影响肠黏膜局部花生四烯酸代谢的一个或多个步骤综合作用,主要用于轻中度患者活动期或缓解期的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类(GCS)通过抑制T淋巴细胞激活及细胞因子分泌而发挥抗炎作用;主要用于中重度UC患者或5-ASA治疗无效患者的活动期治疗;免疫抑制剂通过阻断淋巴细胞增殖、活化或效应机制而发挥作用,常用药物硫唑嘌呤(AZA)、6-硫嘌呤(6-MP),然此两药起效慢,故需与GCS合用。但是这些药物作用靶点往往比较单一,多数只能起到缓解作用,且复发率较高,并常因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而被迫停药。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学者对UC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在中药药理和临床治疗等方面初步显示出中药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的优势。与传统药物相比,中药能同时作用于发病的多个环节,具有多系统、多靶点、多层次的作用特点,对于UC这种难治病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在针对UC中药的研发上有广阔前景。从文献报道中发现,葎草、水皮根、六棱菊、白花蛇舌草等中药中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对于UC均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苦笋,又名苦竹笋,为禾本科小乔木或灌木状植物苦竹的嫩苗,具有清热除烦、除湿、利水之功效。近年来,期刊杂志报道了从苦竹笋中提取出了功能成分如活性多糖、膳食纤维、含氮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甾醇类等。因此,拟研究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抗UC的活性作用。
研究表明,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sulfatesodium,DSS)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症状和结肠组织学改变更类似于人类溃疡性结肠炎,在国内外已广泛作为UC发病机制和新药开发的研究工具。C3H/HeJBir小鼠和BALB/c小鼠对DSS致溃疡性结肠炎敏感,且病灶部位与人类相似(乙状结肠和直肠),可作为实验研究理想动物。因此,本研究拟采用饮用3%DSS水溶液建立UC小鼠模型,观察苦笋总黄酮对UC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机制。
二、研究目的
以上是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