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中总黄酮提取工艺优化及抗凝血活性研究文献综述

 2023-03-06 20:50:02

艾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摘 要艾叶为中国临床常用中药材,在国内分布广泛,艾叶为菊科(Compositae)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的干燥叶,正式作为药物最早记载于梁陶弘景《名医别录》[1],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少腹冷痛、寒凝经脉、宫冷不孕、胎动不安、吐血、衄血、脓血痢,外治皮肤瘙痒等病证。目前, 世界上研究并使用艾叶的国家并不多,而我国在这一方面居于领先地位,日本、苏联等国对本品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本丈拟就近年来艾叶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艾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艾叶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的叶,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大量的药理研究证明艾叶具有抗菌抗病毒、平喘镇咳祛痰、止血与抗凝血、免疫调节、抗过敏、镇静、护肝利胆等作用[2]。艾叶除了含挥发油外,还含多糖、鞣质、黄酮、甾醇、微量元素及其他有机成分等[3,4]。研究表明,多种植物多糖对物理的、化学的及生物来源地多种活性氧具有清除作用,能减少机体内脂质过氧化产物MDA的生成量,并能增强机体内抗氧化酶体系的活性等。普遍认为,多种疾病会导致机体的过氧化损伤,因此研究艾叶多的抗氧化活性对功能性艾叶产品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1. 艾草的形态特点和分布

艾草为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高45一120cm,茎直立、圆柱形且具明显棱,基部大部分木质化,被灰白色软毛,分枝从中部以上开始;互生,单叶,在茎下部的叶片在开花时随即枯萎;中部的叶片具有短柄,叶片呈卵状椭圆形,具有羽状深裂,裂片为椭圆状披针形,边缘具有粗锯齿,上而为暗绿色,稀被白色的软毛及腺点,下而为灰绿色,密被灰白色的绒毛;近茎顶端的叶片无柄,有时全缘,披针形;花序为总状,顶生,由多数的头状花序集合生成,花期为7-10月。

艾草在我国分布广泛,遍布全国各地约28个省(市),约有28个品种,华东、西南、东北、华北、西北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口前艾草仅有少量种植,大都数生长于荒野、草地、路旁等。艾草耐寒旱,适应土壤气候的能力较强,在肥沃潮湿的土壤中生长旺盛。

2 艾叶的化学成分

2.1挥发油类成分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