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精草的生药学鉴别及其含量测定文献综述

 2023-03-09 17:49:13

谷精草的研究进展

摘要 谷精草是我国常用药材,谷精草属植物我国有34种,由于其花序较小鉴别难度较大,为了研究谷精草与其混伪品华南谷精草及毛谷精草的区别,本文拟从性状、显微特征、薄层色谱、紫外光谱等方面全面鉴别以上三种谷精草,重点从性状和显微上以详细的图片配以文字描述,并用HPLC法测定三种谷精草的含量,从而为准确快速的鉴别谷精草类药材提供参考。

关键词 谷精草 华南谷精草 毛谷精草 鉴别 含量测定

谷精草为谷精草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该植物为小草本,全为基生叶,叶片线形或狭长披针形,无地上茎,而仅有花葶多数,花序或花白色[1]。根据中国植物志的相关记载,本属植物沼泽生,稀水生草本;茎常短至极短,稀伸长。叶丛生狭窄,膜质,常有膜孔。头状花序,生于多少扭转的花葶顶端;总苞片覆瓦状排列;苞片与花被常有短白毛或细柔毛;花3或2基数,单性,雌雄花混生;花被通常2轮,有时花瓣退化;雄花:花萼常合生成佛焰苞状,偶离生;花冠下部合生成柱状,顶端3-2裂,内面近顶处常有腺体;雄蕊常2轮,6枚,花药2室,常黑色,有时乳黄色至白色;雌花:萼片3或2枚,离生或合生;花瓣离生,3或2枚内面顶端常有腺体,或花瓣缺;子房3-1室。蒴果,室背开裂,每室含1种子。种子常椭圆形,长0.5-1毫米,橙红色或黄色,表面常具横格及各种形状的突起皮刺(aculeus),皮刺为外珠被内层细胞的胞壁不均匀增厚所致。染色体基数 x=8,10,20。

我国约34种,主产西南部和南部。谷精草 E. buergerianum koern.、华南谷精草 E. sexangulare Linn. 和毛谷精草 E. australe R. Br. 供药用,前者用全草,后二者以花序称谷精珠入药,有清热祛风、清肝明目之功,用以治疗各种眼疾,三者外形极为相似[2]

《中国药典》2015年版收载以谷精草Eriocaulon buergerianumKo-ern.的干燥带花茎的头状花序入药。秋季采收,将花序连同花茎拔出,晒干[3]。谷精草主产于中国江苏苏州、宜兴、溧阳,浙江吴兴、湖州、湖北黄岗、咸宁、孝感等地。生于稻田、水边。具大量须根;生于池沼、溪沟及水田边等潮湿处[4]。《本草纲目》中对谷精草的记载如下,此草收谷后。荒田中生之,江湖南北多有。一科丛生,叶似嫩谷秧,抽细茎,高四,五寸。茎头有小百花,点点如乱星。九月采花,阴干。云二、三月者,误也[5]。 缪朱雷等对谷精草原植物进行了科学细致的考证,结果显示《本草纲目》中的谷精草的原植物更符合赛谷精草Eriocaulon sieboldianum S.et Z.exSteud.的性状,而非《中国药典》中收载的谷精草Eriocaulon buergerianum Koern.[6]。

谷精草由于其外观上的特点,又被称为戴星草、佛顶珠、流星草、珍珠草、谷精珠以及文星草[7]。谷精草性味辛、甘,平,归肝、肺经;具有疏散风热,明目退翳的功效;常用于风热目赤,肿痛羞明,眼生翳膜,风热头痛等症状[3]。

谷精草Eriocaulon buergerianum Koern.是我国常用的一种药物,在各朝各代的医书中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开宝本草》首次将谷精草收载,对其描述为主要治疗喉痹、齿风痛及诸疮疖。《本草纲目》中记载为治头风痛,目盲翳膜,痘后生翳,止血。谷精体轻性浮,能上行阳明分野。凡治目中诸病,加而用之,甚良,明目退翳之功,似在菊花之上也[8]。该书中提到,谷精草且其明目、消退遮蔽感的效果在菊花治疗之上。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