γ-环糊精对羚珠散中挥发性成分包合工艺研究文献综述

 2022-12-20 22:54:26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1. 选题背景

中成药羚珠散处方由羚羊角粉、珍珠粉、牛黄、朱砂、琥珀、冰片、胆南星、僵蚕、石菖蒲油组成。方中羚羊角粉、珍珠粉、牛黄入心、肝经,清热解毒、息风定惊;配以僵蚕祛风解痉,胆南星清热豁痰;朱砂、琥珀定惊安神;冰片、石菖蒲油芳香开窍,以助诸药化痰祛风、镇惊退热之功。此外朱砂、冰片历来为喉科及各种疱疹之要药,二药相配即古方“一字散”,古代有“用蜜调,鹅翎刷口内”之用法,药用后能促使脓疱疹渗液减少,咽部充血水肿减轻[1-2]

目前市面上雷允上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原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按该验方制成羚珠散成药。目前羚珠散多用于小儿外感发热,神态不安,咳嗽有痰,对风热感冒、乳蛾(扁桃体炎)、风痧、水痘、痄腮等病毒性感染疗程更佳。此外,羚珠散辅助治疗小儿手足口病邪陷心肝证临床疗效满意,可缩短病程以及临床症状、体征的消失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3]

冰片具有开窍醒神、清热止痛的功效,中医理论认为其走窜力强,具有辅助药性的作用,“独行则势弱,佐使则有功”,可以“引药上行”。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冰片不但具有抗炎、抗菌、止痛的作用,还可以促进药物透皮吸收,促进药物透过血脑屏障,促进提高药物体内浓度。但是冰片沸点低,室温即升华,并且药物在储存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冰片逸失而影响药物质量的问题[4]。羚珠散具有较大的苦味,导致许多患儿不愿服用以及出现服用后呕吐的现象,其中冰片就是苦味成分之一,因此对羚珠散进行矫味和提高稳定性的工艺研究,是非常有研究价值的。目前常用的药物掩味和提高稳定性的方法有:制备包合物、制粒技术、包衣技术等[5]

石菖蒲为常用中药,其主要成分为石菖蒲挥发油,具有镇静、抗惊厥、抗心律失常等作用[6]。但该挥发油易氧化、挥发、逸散,且为液体不宜储藏运输。使用上述的提高药物稳定性的手段,能使该产品抗氧化挥发,成粉末状,便于运输、保存和使用。

羚珠散成药应用于儿童,需满足气味较好、易吞服等特征,做成胶囊剂不合适,故我们须设法保持其原有的粉末状态,且仍需保持其原有的疗效,从而适应大多数小儿患者的需求。因此,我们采用多种工艺并用的方法,将其中的苦味成分和稳定性低的成分进行环糊精包合,并加入合适的助悬剂和矫味剂,以达到矫正散剂的苦味的目的。

环糊精(CD)是淀粉用环糊精葡聚糖转位酶(嗜碱性芽孢杆菌经培养所得)作用后形成的产物。有alpha;、beta;、gamma;三种,结构式为6,7或8个葡萄糖基以alpha;-1,4糖苷键首尾相连,命名为alpha;-,beta;-和gamma;-CD[7]。从最近几年的研究和应用来看,以beta;-CD的应用开发最为广泛。但是,由于beta;-CD的水溶性差且空腔较小, 导致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应用效果也受到影响。alpha;-CD虽有一定的溶解度,但其空腔较小,因此其应用范围也有限。gamma;-CD有较高的溶解度和较大的空腔,能包合较大的分子,利于药物的包合与释放,且gamma;-CD的毒性最小[8-9],刺激性也很小,应用前景看好。故本实验采用gamma;-CD。

环糊精的包合工艺方法有:超声法、研磨法、饱和水溶液法、冷冻干燥法、喷雾干燥法、超临界流体法等[10-11]。环糊精包合物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有:防止挥发性药物的挥发便于制剂制备;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利于患者服用;降低药物的刺激性,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度;提高药物的稳定性;作为缓释和靶向制剂载体等[12-13]

星点设计-响应面法(Central composite design-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CCD-RSM)是利用合理的实验设计,在二水平析因设计的基础上加上星点和中心点构成的,可采用多元二次回归方程拟合因素与响应值之间的函数关系,通过对回归方程的分析寻求最优工艺参数,解决多变量问题的一种统计方法,适用于多因素实验设计,具有使用简便、精度高、预测性好的优点[14]

  1. 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

选取合适的方法和条件对羚珠散中的冰片及石菖蒲油进行环糊精包合,探究最合适的包合工艺和最佳的包合条件。解决冰片稳定性和气味差,石菖蒲油易挥发逸散的问题,还要保证足够高的包合率,否则服药量大大增加导致患者不易接受。测定环糊精包合物的包合率和稳定性,解决包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未被包合的挥发油残留在包合物表面,为了更准确的测定包合率,要对其进行洗涤除去等)[15]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发小红书推广免费获取该资料资格。点击链接进入获取推广文案即可: Ai一键组稿 | 降AI率 | 降重复率 | 论文一键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