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中酚酸类成分与抗氧化活性相关性分析文献综述

 2022-12-07 17:13:04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一、研究背景

丹参为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丹参Salva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及根茎。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在历代的本草中多有收载,性微寒,味苦,能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现代研究表明,丹参提取物的有效成分分为水溶性成分和脂溶性成分。其中的酚酸类成分为丹参中的水溶性成分,该类物质多具有抗心肌缺血活性,临床上丹参被广泛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疾病,主要有丹参素、丹酚酸A~G、迷迭香酸、紫草酸、原儿茶醛等。

临床研究表明,氧自由基系统在心肌缺血/再灌注(MI/RI)损伤其重要作用。MI/RI过程可导致心肌组织中氧自由基的大量生成和血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物质水平降低。氧自由基主要包括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和羟自由基,其主要毒性作用是引发生物膜脂质过氧化,从而损害细胞功能。生物体内存在两大防御系统,抗氧化酶和抗氧化剂系统,可以及时清除氧自由基。第一类为酶类防御系统,主要有SOD、GSH-PX和CAT; 第二类为非酶类防御系统,包括存在于细胞质的维生素E和维生素A;细胞外液中的半胱氨酸、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存在胞浆中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还原型病理辅酶Ⅱ(NADPH)等。MI/RI时,由于氧自由基产生过多以及抗氧化酶类活性下降,氧自由基可与心肌细胞磷脂膜上的不饱和脂肪酸作用而引发过氧化反应,从而导致细胞膜、肌质网膜及线粒体膜等广泛损伤。

因为丹酚酸A、丹参素、原儿茶醛等酚酸类为多酚酸化学结构,所以这类物质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在一些自由基清除能力检测的体外试验中,均表现出不同的氧自由基清除能力。在体内,丹酚酸A 可降低缺血心肌的乳酸脱氢酶(LDH)外漏,亦可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引起的内皮细胞中NADPH氧化酶亚型Nox4的表达,来减少生成活性氧(ROS)的生成。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丹参为中药活血化瘀常用药,研究丹参中酚酸类成分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通过对丹参中主要的酚酸类物质与抗氧化活性的分析,考察其抗氧化活性,为丹参中酚酸类物质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药效物质基础。

三、研究方法

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是一种很稳定的氮中心的自由基,可以捕获其他的自由基。因此通过加入DPPH后观察某一化学反应的速率是否减慢,来作为这一反应是否具有自由基反应本质的指标,该物质典型的用于抗氧化成分的体外抗氧化性评价。

DPPH在517nm处有一强吸收,当有自由基清除剂存在时,由于与其单电子配对而使其吸收逐渐消失,其褪色程度与其接受的电子数量成定量关系,因而可用分光光度计进行快速的定量分析。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