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背景
1.1简介天然产物
天然产物是药物发现的重要来源,尤其是抗肿瘤药物和抗感染药物,在药物化学中占有重要地位1-4。尽管组合化学方法在化合物的结构改造和优化方面具有强大优势,但是由于该方法是基于已知母核的结构改造,所产生的大量化合物在结构多样性方面有缺陷,因而成药的命中率低,且化学结构和空间的相对简单,导致作用位点不专一,易产生毒副作用5。天然产物由于其生物多样性和地理多样性自然地呈现出新颖性、丰富多样性、复杂性以及创造性。这些丰富多样的结构(手性、立体空间、杂环等)是天然产物具有多种药效团和生理活性的物质结构基础,为药物发现提供了先导化合物来源,也为新药研发及药物设计提供了灵感3。
1.2香鳞毛蕨中的间苯三酚类化合物的结构及研究进展
1.2.1 间苯三酚类化合物来源及其结构
香鳞毛蕨(Dryopteris fragrans)为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植物,主要分布在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中国东北地区,多生长于海拔1000米至2000米的高寒地区6。据民间记载,其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由真菌引起的皮肤病,如脚气、痤疮、皮癣等7。香鳞毛蕨所含的化学成分较为复杂,主要有间苯三酚类、黄酮类、萜类、木脂素类以及各种挥发油成分8。其中间苯三酚类化合物是香鳞毛蕨的特征成分,也是其起到抗真菌作用的最主要的活性成分。香鳞毛蕨中的间苯三酚类化合物主要是双环型间苯三酚,结构如图1-1。根据苯环上C-3位、C-3rsquo;位、C-4位取代基的不同,间苯三酚类化合物可分为绵马素BB (Aspidin BB)、绵马素PB (Aspidin PB)、异绵马素BB (Disaspidin BB)、黄绵马酸PB (Flavaspidic acid BB)等18种。
图1-1 香鳞毛蕨中的间苯三酚类化合物的结构通式
1.2.2 抗真菌作用
皮肤癣菌是一类寄生于皮肤角质蛋白内的浅部真菌,可引起诸如头癣、体癣、脚癣等多种顽固性皮肤疾病。这类疾病在我国较为常见,而红色毛癣菌是该类疾病的主要致病菌9。沈志滨等采用不同的提取液对香鳞毛蕨进行提取分离后发现,香鳞毛蕨的乙醇提取液具有很好的抗真菌作用,进一步对提取液进行组分分离纯化发现提取液中的主要活性成分是绵马素BB等间苯三酚类化合物,其中绵马素BB、异绵马素BB、异黄绵马酸PB和黄绵马酸BB (图1-2)对红色毛癣菌的半数抑菌浓度(MIC50)达到10 mu;g/mL,对石膏样小孢子菌的MIC达到20 mu;g/mL,而氟康唑对这两种真菌的MIC50值分别为3 mu;g/mL和10 mu;g/mL。陈文浩8等分离得到黄绵马酸PB对红色毛癣菌的MIC50值更是达到2 mu;g/mL。因此,该类间苯三酚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真菌活性。
图1-2 对红色毛癣菌活性良好的4种间苯三酚类化合物
以上是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