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title}
文献综述
l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协同教育国外研究现状
19世纪20年代,美国公立学校(common school)不断建立和发展。随着自身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教育质量不断下降、学生学习兴趣的缺乏、教育经费入不敷出等等。各方面力量从多方寻求解决上述公立学校危机的对策,其中对策之一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parentalinvolvement),成了美国“近30年教育研究和学校改革不变的主题”。[1]20世纪初,出现了“家长教师协会(PTA)”,标志着家长正式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同时也拉开了协同教育的序幕。它提出了两项宗旨,即家长参与教育和发挥家长在改善儿童受教育条件方面的作用。自60年代中期起,美国广泛开展《开端教育计划》(The Head Start Project),强调家长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求受资助幼儿园或学校必须积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水平,组织家长参与儿童教育过程,以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校密切合作共同教育儿童的格局。在1974年发布的《公法93-380》中规定,所有具有联邦资助项目的学校以及学区务必成立咨询委员会,其中应有大量家长的参与,通过这个途径来协助实施和管理教育项目。次年出台的《残疾儿童教育法公法94-142》也明确规定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相关权利,即参与孩子教育相关的学校会议的权利和评价学校决策并提出意见的权利。同时,PTA被引入到日本的教育改革中,至今已有长达60年的发展历程。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日本教育研究者们结合本国教育的实际情况,运用PTA组织挖掘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并将这些资源结合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增强其整体作用,提高协同教育的效果。欧洲国家也十分重视协同教育对教育的影响力。法国从上世纪80年代起致力于鼓励和指导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20世纪中叶的英国教育法案(Education Act, 1944)中己经为学校规定了建立有家长代表的管理委员会的基本准则。[2]由此可见,国外对协同教育的重视和大力推行。
国外关于协同教育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内容 |
代表作 |
作者 |
重点考察了美国家庭教育所起的作用,并对社会因素对家长参与教育产生的影响做了深入研究。 |
《家长、孩子和学校》
|
科尔曼、谢尼德
|
较为系统地研究了美国家校关系的发展历史,重点探讨家校关系的演变。 |
《美国的家长与学校:150年的教育之争》
|
卡特勒 (William W.Cu1ter)
|
概括了 20 世纪美国家长参加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并对美国家校合作提出了希冀。 |
《家长参与教育的昨天和今天》
|
博格 (Eugenia H.Berger) |
表 1-1 国外协同教育的相关研究
2.协同教育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在 70 年代末期到 80 年代初期,学校意识到只有争取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将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教育资源融入到学校教育中,才能将学校教育合作面延伸和扩大至全社会。国务院于 1991 年发布《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计划纲要》,规定:“发展社区教育,建立学校(托幼儿园所)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的育人机制,创造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社会和家庭环境[3]。”
与此同时,我国台湾地区也掀起了如火如荼的协同教育浪潮。1995年,《台北市中小学家长会设置办法》中第13条第6、7、9款明文规定:“为全力推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规定家长会须指派一至三名委员列席学校各处室会议。” [4]第二年,台北就依照条例的要求成立了台北市家长协会。同一时间,我国台湾地区于 2002 年颁布《台北市中小学校学生家长会设置自治条例》,将协同教育延伸到了家庭、学校与社区三者的紧密合作的领域中[5]。除了台湾,我国香港地区也在 1991 年推出学校管理新办法,从多个方面加强家校之间的合作[6]。
随着信息技术以及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2006-2020 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等一系列政策和章程的陆续出台,信息技术为推动教育发展提供了技术手段,使得在协同教育中运用技术成为可能。也使得用信息技术来支持协同教育成为国内外教育研究者们研究的热点。南国农在《成功协同教育的四大支柱》一文中,提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协同教育,不是普通的协同教育,而是指学校、家庭、社区共同合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教育[7]。同时,提出了协同教育的两个要素是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欠缺任意一个要素都不能成为成功的协同教育。家校协同教育由传统的家长会等形式逐渐向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和演变。
国内关于协同教育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内容 |
代表作 |
作者 |
协同教育的概念介绍、理论的支撑、课题理论的指导。
|
《成功协同教育的四大支柱》 |
南国农 |
《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 |
李运林
|
|
主要包括家校合作的认识、通道、家长怎么参加学校管理。还包含将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到家校合作中的探讨。 |
《论小学心理健康中的家校合作研究》
|
张达红
|
关于协同教育模式和方法的研究
|
《基于网络环境的协同教育群体互动模式应用研究》
|
冯海 |
《基于网络的家园协作互动模式探究》 |
陈燕 |
表 1-2 国内协同教育的相关研究
l本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中共中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全社会都要关爱和保护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形成社会、家庭与学校的合力,共同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家长应当对社会负责,对子女负责,运用恰当的教育方法,培养子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品德[8]。”国务院《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2001—2010 年)》中指出:“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各自的教育优势,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同学校教育的一体化,增强家庭教育知识的宣传[9]。”因而可知教育不但是学校一方的责任,也是家庭的责任。
家校协同教育传统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家长会等面对面的方式来进行交流,二是通过打电话等形式进行交流。但这些方式会在时空上受到限制,教师和家长不能及时地沟通,使得有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地解决,内容也很难保留。同时,家校合作的频次并不高,并且这种交流更多地是从学校到家长单向的交流,缺乏相互的反馈,家长们知道的大多是班级的一些共同信息,对于自己孩子在学校的特有信息了解的较少。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协同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赋予了人们全新的协同教育观念,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沟通方式,因此通过网络进行协同教育也已成为一种全新的协同方式。这种新的家校协同方式可以弥补传统协同教育在时空上的限制。
理论意义:
协同教育作为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为引导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它代表着家校合作在信息化时代发展的新方向。它将学校、家庭以及社区的多方力量有效整合。协同教育理论充实与提升了现代教育思想和远程教育理论内蕴[7]。与此同时,很好地填补了协同教育平台应用效果研究实践方面缺失部分的空白,使得我国教育在信息化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加快了步伐。
l参考文献
[1]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张丽竞.国内外中小学家校合作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10(03):159.
[3]徐玉珍.中美中小学家校合作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4]李新.家校合作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
[5]梁涛.城市中学生命教育课程的学理分析[D].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2011.
[6]陈芸.家长参与学科教育的研究——以金华市艾青小学“家庭实验室”为例[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11.
[7]南国农.成功协同教育的四大支柱[J].开放教育研究,2006,(05):9-10.
[8]《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EB/OL].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zKYB3o4KC53EgNEo42r5JqeYYCPYDeGzfgSzZUujTY3YG
z636HLttLgolrwBUBwJMppuZblglhDC44SxcIKrK_,2015-12-20.
[9]《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EB/OL].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7ZLul18crWJQbfsjOFDBlv6EykxWS-XOrhEGBWRByxywJ
AIo2xipOmi-rHpFNiqwSLqHLr3en8U6zHKthyq_AK,2015-12-12.
[10]黄立新.技术支持的协同教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
[11]潘静虹.基于网络的家校互动个案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
[12] Cetin Erdogan. Teachersrsquo;and School Administratorsrsquo;Views of ParentInvolvement in Education Process[J].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andPractice,2010(16):399-431.
[13] Joyce L. Epstein. School/Family/Community/Partnerships: Caring for theChildren We Share[J]. Phi Delta Kappan 76,1995(9):701-712.
[14] Joyce L. Epstein. Meeting NCLB Requirements for familyInvolvement[J].Middle Ground,2004(8): 14-17.
[15] Deann Lechtenberger, Frank E. Mullins. Promoting BetterFamily-School-Community Partnerships for All of Americas Children[J].Family-School-Community Partnerships,2004:17-22.
[16] Fred Ramirez. Technology and Parental Involvement[J].
[17] 刘繁华.家校协同教育通道的研究 [J]. 中国电化教育. 2009 (11)
[18] 刘繁华.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协同教育平台(网站)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J]. 电化教育研究. 2007 (01)
[19] 史胜辉,王春明,沈学华.JavaEE基础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0] 浅谈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的需求分析[J]. 孟亚辉. 科技信息. 2009(11)
[21] 基于JSP的MVC开发模式研究及应用[J]. 邱旭东,刘文浩. 中国科技信息. 2006(01)
[22] Paul. Wang,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208-299
[23] JSP程序设计指南[M]. 清华大学出版社 , ()GaryBollinger,()BharathiNatarajan著, 2002
[24] 李运林.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 [J]. 电化教育研究. 2007 (09)
资料编号:[675527]
文献综述
l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协同教育国外研究现状
19世纪20年代,美国公立学校(common school)不断建立和发展。随着自身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教育质量不断下降、学生学习兴趣的缺乏、教育经费入不敷出等等。各方面力量从多方寻求解决上述公立学校危机的对策,其中对策之一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parentalinvolvement),成了美国“近30年教育研究和学校改革不变的主题”。[1]20世纪初,出现了“家长教师协会(PTA)”,标志着家长正式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同时也拉开了协同教育的序幕。它提出了两项宗旨,即家长参与教育和发挥家长在改善儿童受教育条件方面的作用。自60年代中期起,美国广泛开展《开端教育计划》(The Head Start Project),强调家长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求受资助幼儿园或学校必须积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水平,组织家长参与儿童教育过程,以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校密切合作共同教育儿童的格局。在1974年发布的《公法93-380》中规定,所有具有联邦资助项目的学校以及学区务必成立咨询委员会,其中应有大量家长的参与,通过这个途径来协助实施和管理教育项目。次年出台的《残疾儿童教育法公法94-142》也明确规定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相关权利,即参与孩子教育相关的学校会议的权利和评价学校决策并提出意见的权利。同时,PTA被引入到日本的教育改革中,至今已有长达60年的发展历程。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日本教育研究者们结合本国教育的实际情况,运用PTA组织挖掘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并将这些资源结合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增强其整体作用,提高协同教育的效果。欧洲国家也十分重视协同教育对教育的影响力。法国从上世纪80年代起致力于鼓励和指导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20世纪中叶的英国教育法案(Education Act, 1944)中己经为学校规定了建立有家长代表的管理委员会的基本准则。[2]由此可见,国外对协同教育的重视和大力推行。
国外关于协同教育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以上是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