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视角看中学数学—以三角形相似为例文献综述

 2023-03-22 11:06:38

从大学视角看中学数学——以三角形相似为例

摘 要:通过整理新课标中关于数学标准的内容,我们发现在其中提出了 10 个特别具有指导性的核心概念。对初中数学教材进行初步分析,发现这十个核心概念并不会单一出现,一般都会涉及到多个,特别是有关相似三角形的学习,不仅有几何直观的学习,运算能力、模型思想以及符号的意识也同样重要,此外还包含逻辑推理这一更为重要的部分。关于中学数学相似三角形的文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特点,但在现有研究中可以看到,现阶段的中学数学培养方面还存在问题。很多在职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给出了一些建议,总结为以下几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与氛围;建立客观公正的评价机制;善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

关键词:中学数学 相似三角形 教学策略

  1. 引言

随着我国数学基础教育的不断发展,初中几何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这一点从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也能十分明显的看出来。纵观这些年的中考,题目中都会涉及相似三角形的相关知识,甚至经常会出现在选择填空的最后一题或最后的大题中,令学生望而生畏,这些知识点的概念看似简单,由于直观的原因导致学习过程轻视它不求甚解,当它不再单一的出现,而是与别的知识点综合之后,运用到逻辑推理时我们就会感到一头雾水,不知如何剖析、解决问题。

  1. 研究意义

三角形相似的学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大多数学生都陷入了题海战术的恶性循环,导致学生觉得数学的学习苦不堪言。而我们的研究为学生提供了学习三角形相似的逻辑性,分析学生困难的部分,帮助学生由低水平的理解到高水平理解的转化,打造自己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1. 教学中学生的理论基础

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理论,认为处于11、12岁-14、15岁的初中生为少年期,处于14、15-17、18岁的高中生为青年初期。中学生所处的青春发育期,是一个不同于儿童与成人的年龄阶段,特点是生理上的“高峰期”增长,个体开始迈向成熟的急骤式的蓬勃式的成长。除此之外,学生大脑和神经系统也有明显的变化,这为中学生的学习和逻辑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生理基础。在这一阶段学生开始了迅速的发展,主要表现为:1.中学生开始可以独立并自觉地检测自身的行为;2.中学生开始形成自我的信念和理想,并影响未来的行为和选择;3.自我意识的显著化;4.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开始趋于习惯化;5、中学生的思维和人格结构开始完善,逐渐趋于稳定。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中内外比较

余萍对中国浙江教育出版社和日本的数研社出版的初中数学教材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中国教材无论是章节数量,章节名称,平均每章的篇幅均高于日本教材,且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书的课后习题是日本的十倍多,同时发现两国教材在相似三角形这一个章节中,中国教材所占比重较大。

孟泽琪发现初中教材中关于相似三角形知识点新加披和中国大致相同,并且不论是中国还是新加坡,都注重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也重视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但是测试成绩显示新加披学生成绩得分高于中国,进一步分析发现,较中国,新加坡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教材,并且对于学完之后学生能达到怎样的程度,新加披教材更为明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