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班就读学生家校合作的现状研究
——以杭州市J学校为例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仅仅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青少年全方位的发展已不再现实,同时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其中,家庭教育尤其重要,只有家校之间进行有效的合作,才能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全方位的发展。因此,家校合作如今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我国也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重视家校合作的发展,随班就读学生作为在普通学校普通班级就读的特殊学生也并不例外。本文对国内外随班就读学生家校合作研究现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并对未来随班就读学生家校合作的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随班就读; 家校合作; 现状
一、文献综述
1.我国随班就读的现状
我国的随班就读于20世纪80年代出现后便得到政府部门的倡导与实施,并逐步上升成为我国发展特殊教育的主体策略[1]。20世纪90年代,我国随班就读的规模迅速扩大,显著提高了当时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入学率[2]。后自21世纪以来,随班就读又被先后编入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等法律法规,法律地位明显提升,范围也从此扩大[3]。
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也被称为全纳教育,于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由“回归主流”“一体化”等运动的思想逐步发展而来,并于1964年的《萨拉曼卡宣言》中被首次正式提出其概念。《萨拉曼卡宣言》主张“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学校应关注特殊需要的儿童,教育他们,接纳他们”[4]。而随着融合教育的发展,如今融合教育指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内教育所有学生,无论他们有何种残疾,也无论他们的残疾程度如何,他们都必须在正常班级内接受所有的教育[5]。其意在让特殊儿童享有和普通儿童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而非仅仅是同处一处接受教育。然而,据1992年开始的相关数据统计,虽然多数年份的随班就读人数都超过当年特殊教育学生总人数的一半(图1)[6],但其中并不乏“随班就坐”“随班就混”“随班混读”[7]等偏离融合教育本质的情况出现,因此充分落实融合教育两项关键任务,即为残疾儿童提供特殊教育服务和建立健全支持保障机制,成为了重中之重,其中,对残疾儿童评估、安置及教育教学等微观层面的推动,不免需要家校双方的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
以上是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