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颗粒剂综述一、颗粒剂定义与分类[1]颗粒剂系指原料药与适宜的辅料混合制成具有一定粒度的干燥颗粒状制剂。
中药颗粒剂剂型始于我国20世纪70年代,称之为冲剂,2000年版《中国药典》之后更名为颗粒剂。
2015年版《中国药典》已收载了中药颗粒剂208个品种。
按溶解性能和状态,颗粒剂分为可溶颗粒、混悬颗粒和泡腾颗粒三类。
二、颗粒剂特点颗粒剂是在汤剂、散剂、糖浆剂、药酒等前体剂型上发展的新剂型,具有以下特点:较固体制剂吸收快,显效迅速;较汤剂剂量小,口感好,可调色、香、味,尤适合儿童用药;生产设备简单易操作;服用、携带、贮藏和运输都很方便。
不足之处成本相对较高;含有中药浸膏或以糖为主要赋型剂的颗粒剂易吸潮结块、潮解,从而发成微生物繁殖、药物变质。
在魏晓明的健康志愿者福多司坦颗粒剂与片剂的生物等效性研究[2]、冯默的阿奇霉素颗粒剂在健康人体中的药代动力学和生物等效性[3]和万元胜的布洛芬颗粒剂的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4]等实验结果表明颗粒剂与片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三、制颗粒的目的制粒是指往粉体药料中加入适宜的润湿剂和黏合剂,经加工制成一定形状和大小的颗粒状物体的操作。
制得的颗粒可能是最终产物也可能是中间产物。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