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药注射剂成分较为复杂(如含有酶、皂苷、鞣质、角质蛋白等大分子物质),在与溶媒配伍后,或在输液过程中与其他药物共处同一输液管中,可能发生不可逆的化学反应,如氧化、分解等;或与容器载体材料的相容性问题致使药效降低甚至引发毒性反应[1]。
中药注射剂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过敏反应、呼吸系统损害、消化系统损害、心血管系统损害、神经系统损害、泌尿系统损害、血液系统的损害、运动系统损害和用药局部反应等[2]。
因此中药注射剂配置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成为业内关注的问题,中药注射剂的配置稳定性研究对于解决上述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溶媒,稳定性中药注射剂是传统医药理论与现代生产工艺相结合的产物,突破了中药传统的给药方式,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产物。
与其他中药剂型相比,注射剂具有生物利用度高、疗效确切、作用迅速的特点。
中药注射剂在抢救神志昏迷、不能口服的重症病人和急救等方面,一直发挥着独特作用。
然而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安全性问题也较为突出。
研究表明,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主要有:皮肤瘙痒、皮疹、过敏、发热、寒颤、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近年来也有涉及神经系统损害、血液系统损害甚至致死的严重不良事件报道。
通过调查发现,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有:中药注射剂本身成分复杂及工艺问题;配伍及联合用药;药物配置后放置条件不当;未按辨证论治,未及时予以肝肾功能检查以及未详细询问过敏史等情况[3]。
中药注射剂应根据说明书选择合适的溶媒,适宜的溶媒可提高配置后输液的稳定性[4],如选用溶媒不当,或其他因素不符合中药注射剂稳定性条件,则会导致输液中不溶性微粒超过药典标准。
以上是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