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解决的问题:通过单因素法重点考察氢氧化钠浓度与氯乙酸浓度对O-CMC制备的影响。
通过对产品的收率和取代度确定最佳反应条件。
对产品的部分表征如产品的吸光度、透光率、等电点和粘度进行测定。
研究手段:测定原料脱乙酰度及灰分;O-OMC的合成方法:先使用苯甲醛作为C2位氨基保护基团,单因素实验考察在不同浓度的NaOH和氯乙酸条件下合成O-OMC的产率和取代度。测定产品吸光度、透光率、等电点及粘度。
文献综述:
甲壳质(chitin)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种含氮多糖类生物性高分子,主要的来源为虾、蟹、昆虫等甲壳类动物的外壳与软体动物的器官,以及真菌细胞壁等。其蕴藏量在地球上的天然高分子中占第二位,估计每年自然界生物的合成量可达 1 times; 10的11次方吨,仅次于纤维素。
甲壳质又名:甲壳素、几丁质、壳多糖、壳蛋白、蟹壳素、聚乙酰氨基葡萄糖,呈白色或灰白色、半透明无定形固体,大约在270C分解,几乎不溶于水、乙醇、乙醚、稀酸和稀碱,可溶于浓无机酸,但同时主链发生降解.已发现的能溶解甲壳质的溶剂有:三 氯乙酸-二氯甲烷、二甲基乙酰胺-氯化锂。
壳聚糖(chitosan)又称脱乙酰甲壳素,可溶性甲壳素、聚氨基葡萄糖,是由甲壳质经脱乙酰作用,脱去C₂上的乙酰基而得到,壳聚糖呈白色或灰白色,略有珍珠光泽,半透明无定形固体,约在185C分解,不溶于水和稀碱溶液,可溶于稀有机酸和部分无机酸(盐酸),但不溶于稀硫酸、稀硝酸、稀磷酸、草酸等[1],化学名称为聚葡萄糖胺(1-4)-2-氨基-B-D葡萄糖。脱乙酰度(Degre of Deacetylation)大于55%的甲壳质称之为壳聚糖[2]。
因为壳聚糖分子中带有游离氨基,在酸性溶液中易成盐,呈阳离子性质。壳聚糖随其分子中含氨基数量的增多,其氨基特性越显著,这正是其独特性质的所在,由此奠定了壳聚糖的许多生物学特性及加工特性的基础。壳聚糖的化学性质使其在化工,医药,制造,农业,环保等众多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因为其原料来源丰富,功能多样而使其成为现代研究热点之一。其生理性质在医药领域已经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因为壳聚糖本身不易溶于水,所以壳聚糖的改性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以上是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