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背景
保泰松是属于3, 5-吡唑烷二酮类非甾体抗炎药,因具有很强的抗炎、镇痛作用而广泛用于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本药大剂量可减少肾小管对尿酸盐的再吸收,促进尿酸盐排泄,故可用于治疗急性痛风。但其毒性较大,一般有恶心,呕吐,消化道出血,浮肿等表现;长期连服可致再生障碍性贫血,颗拉性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毒性肝炎等严重副作用。据临床报告,本品的副作用发生率为9.3-36.3%,平均22.7%;有1.4-15.6%,平均8.7%的患者须中断服药。由于其不良反应及其他替代品的出现,其作为消炎、镇痛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少。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保泰松及其衍生物又有新的用途和疗效。近年来有文献报道[2,3]-吡唑烷二酮类化合物有抗病毒作用,尤其对HIV有特殊的疗效;苯环氯取代的吡唑酮类化合物具有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而起到抗菌作用。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有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希波克拉底(大约公元前460至377年)曾经使用柳树皮来治疗骨骼肌肉疼痛。1828年提取出了柳树皮中的有效成分水杨苷,随后得到了其晶体结构。1875年合成了水杨酸钠。1899年德国拜耳公司研制出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作为非甾体抗炎药的原形药物,至今仍被广泛用于抗凝治疗。1949年,美国药品和食品署批准了保泰松的使用。保泰松也是第一个开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名字的药物。20世纪60年代后出现的吲哚美辛(消炎痛)是非甾体抗炎药历史上的重大突破,由于其具有强大的抗炎镇痛作用,至今仍不失为强直性脊柱炎缓解症状的首选药物。
二、要解决的问题
1.保泰松的合成路线选择。
2.原料的选择,考虑到原子经济性以及成本。
3.生产车间的反应釜等相关设备的选择与设计。
4.销售市场的竞争力去消费者的选择性。
三、可行性分析
以上是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