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苏东坡传》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英译研究文献综述

 2022-12-20 22:55:49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1. 研究对象

研究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林语堂译本,并与许渊冲、杨宪益、Burton Watson译文对比

  1. 研究背景

自人类开启同语言文化交流以来,翻译一直起着沟通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作用。在中、西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有无数文人和学者曾经从事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而且在当今时代,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普及,各个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交流与文化宣传问题,强调走出去的重要性,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翻译就成了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在翻译过程中将中文译为英文又成为其主流。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代表人物,对中国文化走出去做出了巨大贡献,有许多优秀英文小说及翻译了许多中国书籍。

  1. 文献综述
  2. 古诗翻译原则

语言前景化是文学语言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前景化语言明显地存在于诗歌及小说语言中,因为诗歌及小说语言有时需违背语言常规, 即前景化,不然就难以体现出美学价值[1]。前景化是文体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诗歌是前景化语言运用最为明显的一种文体,前景化阐释诗歌语言中 的种种偏离现象,抓住了诗歌的前景化特征,因此也就能更好地欣赏到诗歌的美学价值[2]。马越涧、廖志勤以许渊冲和宇文所安(Stephen Owen)翻译的李白诗歌《行路难》为例,以前景化的视角从语义层、句法层和词汇层三个层面上对比分析,从而探讨出哪种译文更能传达出原文的思想感情。

中国古典诗词以简明扼要和结构紧凑为主要特点,有很多空白的部分,使读者受到作品的激发,通过自己的认知、想象、联想等心智活动对作品进行第二次建构。从空白和美学的关系中可以看出,古诗词英译中的空白是审美本质的关键要素。翻译美学要求译者一方面尽力把古诗词中的空白美展现出来,让读者可以尽情想象。另外还要充分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的接受能力,对空白处做出适当的调整从而将中国古典诗词的特有魅力和艺术体验带给所有的译文读者。[3]通过对整体空白、间隔空白和结语空白的分析可以看出一个好的译文应该是能够让读者自己领悟和欣赏。

文化缺省和翻译补偿理论,翻译实质上是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转换,除语言之外,译者还必须考虑两种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就难免需要用到文化缺省和补偿,将一些不必要的东西省去或者将一些必须存在但需很深文化背景的词或句进行解释等操作。

  1. 林语堂古诗译文风格及原则

丰海利和高秀平[4]通过《红楼梦》中《葬花吟》的翻译中解读出林语堂的翻译风格。从对《葬花吟》的翻译可以看出大体上来说有这几种风格:忠实原诗,采用诗体译法;词汇力求贴切精炼,注重翻译情感;翻译语法结构、手法等灵活多变,追求音美。这些风格特征都使林语堂的译文更好,其体现在译作的整体风格与原诗高度保持一致;增强了西方读者对诗歌感情的体会和理解;且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感染力。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把苏东坡流传后世的千百篇诗词、文章、书信及笔记等都直接翻译成英文成段地引用,体现了他深厚的中英文功底以及翻译上的造诣。《苏东坡传》这样一部以中国宋朝为背景的传记小说能顺利地被西方读者接受,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林语堂对归化策略的成功运用。[5]林语堂在本书中对中国古诗词翻译的归化策略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文体、词汇、句式以及意向等几个方面。虽然归化策略的运用让译文少了一些原诗词的韵味,但是林语堂做到了钱钟书先生所说的“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张梦薇[6]从归化、异化、具体化、概略化四个方面研究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的宋词翻译补偿策略,得出翻译补偿策略的正确应用使得译者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和传播宋词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信息,对宋词的翻译及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有着重要意义。

林语堂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翻译角度论述“美”的翻译家,他首次提出了翻译的美学思想。何婷[7]从翻译美学视角出发,从古诗词的音韵、语言及结构三方面探讨了林语堂的翻译艺术,充分印证了他所主张的“翻译即艺术”的翻译美学观。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