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萨特的存在主义读爱尔兰小说家爱玛·多诺霍《房间》文献综述

 2022-12-23 17:18:31
{title}{title}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房间》是爱尔兰小说家爱玛·多诺霍于2010年出版的一本的小说,曾入围纽约时报 2010 年十佳图书、曼布克奖和爱尔兰年度小说大奖。《房间》通过现实与理想的交融,从一个五岁小男孩杰克的角度讲述了一位19岁少女遭到绑架和监禁长达7年的故事。

在荒诞的背景下,《房间》却处处透露着温情与感人至深的母爱。在狭小的房间内,杰克的母亲尽自己所能让杰克健康成长,为了让杰克拥有一个更完整的人生,她想出了一个大胆的脱逃计划,成功逃离了囚禁了她和杰克7年的牢笼。

“母亲”身处的房间类似于一个父权制的小社会,她作为一个具有女性意识、独立意识的女性,一直在为自己争取权利、争取自由。而她的抗争是女性精神觉醒的体现,她在失去权利后展现的勇气和智慧,流露出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的光芒,寓意着女性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必须独立、勇敢、坚定地寻找自由的道路。

二、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研究目标:

西蒙娜·德·波伏娃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法国作家之一,也是当代最负盛名的女权主义者。在《第二性》中,她运用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对女性的生存处境进行了深刻研究,形成了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的思想,分析了女性在社会中的“他者”地位,呼吁女性必须成为一个主体,主动地选择并构筑自己的未来。

存在主义是一种思想倾向,在二战后的几十年中,被广泛地体现在西方的哲学著作、文学艺术作品中,并指导着个人和团体的行为,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包括波伏娃在内的存在主义者都用一种普遍的人类状态来概括人的本性,这种状态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自由,波伏娃将其称为“多

重性的自由”。波伏娃所持的是一种乐观的存在主义,在她的存在主义思想中,上帝和理性主义,包括其他的整体概念都是被个体自由所排斥的,同时,她也反对将存在作为一种荒谬的呈现而否定地抛弃,主张自我融入到与他人的共存中去。

西蒙娜·德·波伏娃从存在主义的视角看待女性,无疑为研究者们开拓了一片新的视野。从波伏娃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视角对《房间》中的“母亲”的形象进行研宄,不仅有助于在总体上更好地理解爱玛·多诺霍笔下的女性人物,尤其是《房间》的女主人公,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拓宽研究《房间》的视角,更重要的是,我们能从中体悟到女性有能力拒绝男权制社会强加给她们的身份,摆脱“他者”地位,成为独立、自由的主体,给予女性问题更多的关注。

2.主要内容(提纲):

第一章 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的理论基础(理论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母亲”在房间中的身份迷失——渴望自由(“母亲”生存处境的成因,和在男权下失去的自我)

第三章 “母亲”离开房间的身份转换——找回自我(“母亲”从他者身份转变的过程,和其中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内涵)

第四章 结论(女性获得独立是她们实现自我解放的关键,女性有能力掌握自己的命运)

三、研究方法和手段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比较分析法

(二)研究手段

以传统文献检索手段为主,辅以网络、数据库等手段。

四、参考文献目录

1. Emma Donoghue.Room[M].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Hachette Book Group, New York,2010

2.西蒙娜·德·波伏.第二性(陶铁柱译)[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7年.

3.让·保罗·萨特.存在于虚无(周煦良 汤永宽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4.方珏.存在主义的女性主义哲学的归宿——略论波伏娃《第二性》的当代意义[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6,23(2):34-38.DOI:10.3969/j.issn.1006-4133.2006.02.006.

5.杜曼.被囚禁女性的自由之路-《房间》中安妮的人物形象分析[D].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018.

6.王帅乃.《房间》:“出门”与“成人”的现代童话[J].中国图书评论,2017,0(9).

7.吴慧.从波伏娃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视角分析田纳西·威廉斯笔下的女性形象[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09. DOI:10.7666/d.y1643197.

8.胡松.从异托邦到社会空间:《房间》中的自我建构[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7.

9.梁立之.艾玛·多诺霍小说《房间》的存在主义解读[D].湖南:长沙理工大学,2013. DOI:10.7666/d.Y2306682.

10.孔维.艾玛·多诺霍小说《房间》的女性主义解读[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3. DOI:10.7666/d.Y2507133.

以上是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