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莫地平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其表征文献综述

 2022-12-07 17:10:57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1. 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
  2. 确定尼莫地平纳米混悬剂的处方。
  3. 尼莫地平纳米混悬剂的理化性质考察及体外释药研究
  4. 采用的研究手段
  5. 以尼莫地平为模型药物,泊洛沙姆与吐温作稳定剂,采用超声共沉淀联合高压均质法制备纳米晶混悬液
  6. 通过多变量法来确定合适的比例,并通过粒径,多分散系数,Zeta电位等等对所得尼莫地平纳米混悬剂进行表征。
  7. 文献综述

3.1实验背景

纳米晶体混悬液是由纯的药物纳米颗粒(粒径在100-1000nm)在少量表面活性剂稳定下分散在水中形成的水性胶体混悬液,有效地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促进药物溶出和提高生物利用度。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表明,药物晶体纳米混悬液在解决难溶性药物的制剂难题方面表现出了显著的优势,因此已成为纳米制剂技术中的一个亮点[1]。在短短几年内就实现了产品上市[2],近几年内纳米结晶混悬液技术在许多难溶性中药提取物上也有成功应用,如冬凌草甲素[3]、葛根素、水飞蓟宾等[4,5]。纳米混悬剂属于胶体系统,是一种热力学不稳定而动力学稳定的体系。本课题主要目的是通过处方和工艺考察提高纳米混悬液的稳定性,并达到靶向释药。

纳米晶体制备方法一般可分为两类:从分子态沉淀结晶形成药物纳米晶体的“Buttom up”技术和通过机械研磨的方式将微米级的母体药物颗粒粒径减小至亚微米级或毫微米级的“Top down”技术[6-8]。不同技术的联用和一些减少药粉粒径的前处理过程的运用,克服了各技术单独使用的不足,进一步提高了纳米药物晶体的制备效率。已有文献报道的技术联用有以下几种:沉沉淀法与高压均质法、乳化法与高压均质法、喷雾干燥或冷冻干燥与高压均质法、碾磨法与高压均质法。本课题采用沉淀法与高压均质法,一方面能够将沉淀法获得的粒子转化为稳定的晶体状态[9],从而可以保持沉淀法获得的药物粒子大小;另一方面可以克服沉淀法生产的产品粒子粒径分布不均匀问题,减少奥斯特瓦尔德熟化现象的产生,增加最终产品的物理稳定性。

稳定剂的类型和用量对于纳米混悬剂的稳定及体内的行为至关重要。一般而言,宜混合使用稳定剂。目前用于纳米混悬系统的稳定剂有可溶性纤维素、泊洛沙姆、磷脂、吐温、十二烷基硫酸钠以及聚乙烯吡咯烷酮等。药物与稳定剂之间的比例根据具体药物的性质、浓度以及制备方法的不同而异,一般两者比例在1:20-20:1之内[10]。本课题采用Poloxamer188和PVP作稳定剂,考察其与药物的比例。

尼莫地平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一种钙离子拮抗剂,脂溶性高,容易透过血—脑脊液屏障,可与中枢神经的特异性受体结合,通过降低神经元细胞中钙离子的浓度而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增加缺血缺氧细胞的血液供应,对多种脑血管功能失调具有治疗作用[11]。经研究表明,泊洛沙姆在药物穿越血脑屏障(BBB)的过程中亦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使药物靶向入脑,提高药物的脑内生物利用度,这为药物能够脑部靶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

3.2 实验内容

3.2.1尼莫地平纳米混悬剂制备方法考察

依据参考文献,本试验采用超声共沉淀-高压均质法制备尼莫地平纳米混悬剂。精密称取处方量的尼莫地平,溶于适量乙醇中,磁力搅拌至完全溶解,得溶液A。精密称取处方量的稳定剂,溶于适量水中,磁力搅拌至完全溶解,得溶液B。在冰浴超声条件下,采用注射器将溶液A注入溶液B中,超声数分钟,45℃旋转蒸发去除乙醇,得到尼莫地平纳米混悬液粗品。然后将上述样品采用高压均质法处理,即得尼莫地平纳米混悬剂。

3.2.2尼莫地平纳米混悬剂制备工艺考察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