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用右旋雷贝拉唑钠对大鼠实验性胃溃疡的防治作用研究文献综述

 2022-12-08 17:07:24

一、关于胃溃疡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 PU)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其临床特点是发展缓慢,周期发作,是一种多发性常见病。溃疡的形成有各种因素,其中酸性胃液对黏膜的消化作用是溃疡形成的基本因素,因此得名。

胃溃疡(gastric ulcer, GU)是一种发病机理比较复杂的疾病,有多种理论学说解释其发病机制,其中最主要的是攻击因子和防御因子失衡学说[1],即在正常的新陈代谢情况下,胃黏膜有抵抗胃酸、胃蛋白酶等攻击因子侵蚀的能力,而在攻击因子过强或者防御因子减弱的异常情况下,攻击因子与防御机能之间失去平衡造成局部胃黏膜抵抗力降低,发生胃溃疡。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可能发展成为更加严重的疾病,如导致胃穿孔、胃出血甚至癌变。目前主要通过抑制胃酸分泌和保护胃粘膜的方法来治疗胃溃疡。胃溃疡的致病因素分为Hp(幽门螺杆菌)感染和非Hp感染,由非Hp感染导致的相关疾病主要采用抗酸治疗[2],根据不同的作用机制,抗酸药物分为制酸剂和抑酸剂。制酸剂是指能够中和胃酸的碱性药物,不能有效阻断胃酸分泌故而临床应用有限。抑酸剂主要包括胃泌素受体抑制剂、M受体抑制剂、H2受体抑制剂、质子泵抑制剂[3]

二、关于雷贝拉唑钠

雷贝拉唑钠是一种H ,K -ATP 酶抑制剂,即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 PPIs),临床上用于伴有出血或严重侵蚀性活动性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的治疗和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其解离常数大,在壁细胞中可以更快的积聚,解除症状的速度更快。研究表明PPIs对酸相关性疾病的疗效远远高于传统的抗酸剂和H2受体抑制剂,尤其对胃食管反流疾病、消化性疾病和特发性胃酸分泌增高症的疗效更为显著[4]。PPIs是一种最强的抑制胃酸分泌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首选药物[5],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壁细胞分泌胃酸的质子泵,阻断胃酸分泌。大量资料表明第一代PPIs(奥美拉唑、泮托拉唑等)存在一定的局限性[6],个体差异性较大,在临床药物代谢性相互作用的发生率较高[6]。而新一代的PPIs较第一代起效快,个体差异少,其中以雷贝拉唑钠与质子泵结合靶点最多、起效最快、作用时间最久、抑酸效果最好[7],因此,雷贝拉唑钠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较大的市场潜力。

雷贝拉唑钠包括左旋和右旋两种光学异构体,实际所用的活性成分为两种异构体的消旋混合物(R:S=1:1),有研究表明雷贝拉唑钠及其两种光学异构体药动学特征相似[8-9]。右旋雷贝拉唑钠是雷贝拉唑钠的R型光学异构体,是由印度EMCURE医药公司首家开发的新型质子泵抑制剂[9-10]。临床上给药剂型有片剂(肠溶片)和粉针剂(静脉注射)两种。当右旋雷贝拉唑钠转移到壁细胞的酸分泌细管后,在酸性条件下能转变为活性结构,这种活性结构与质子泵的巯基结合,从而抑制H ,K -ATPase的活性,使壁细胞的H 不能转运到胃中,抑制胃酸分泌[7,11]

三、实验目的

目前国内外关于雷贝拉唑钠的各项研究报道已经很全面,但关于右旋雷贝拉唑钠的相关药效学研究还比较欠缺[12]。根据临床前新药研究指导原则的要求,研究注射用右旋雷贝拉唑钠对实验性胃溃疡的防治作用,比较雷贝拉唑钠右旋体、左旋体和消旋体对H ,K -ATP 酶活性抑制作用的强弱,以及体内抗实验性大鼠胃溃疡作用的强弱,以便为受试药的进一步研发提供实验依据。

四、实验方法

取正常SPF级Wistar大鼠胃黏膜,体外测定左旋、右旋和消旋雷贝拉唑钠对H ,K -ATP酶的抑制作用。本实验拟建立醋酸灼烧型和幽门结扎型两种大鼠胃溃疡模型,并分别通过静脉注射给予注射用右旋雷贝拉唑钠、注射用左旋雷贝拉唑钠和注射用消旋雷贝拉唑钠,设计给药剂量分别为:高2mg/kg、中1mg/kg、低0.5mg/kg三个剂量组,以及模型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统计各组溃疡指数,计算溃疡抑制百分率[13-14],对比观察注射用右旋雷贝拉唑钠及其左旋体和消旋体对三种SPF级Wistar大鼠实验性胃溃疡的防治作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