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质酮注射抑郁症模型与慢性应激抑郁症模型的对比文献综述

 2023-01-12 16:04:25

皮质酮注射抑郁症模型与慢性应激抑郁症模型的对比

1. 研究背景

抑郁症作为人类头号心理杀手,预计到2020年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人类第二大疾患,在未来的一年里将有5.8%的男性和9.5%的女性出现抑郁症症状,急需开发更安全有效的抗抑郁药物。抑郁症的病因复杂,临床症状多种多样,目前实验室主要通过动物模型来研究抑郁症动物在行为、体内的生物活性分子等方面的一些变化,造模方法的不同往往对于抗抑郁药物的药效评价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常用的小鼠抑郁症造模方法有以下几种:(1)成年应激模型:习得性无助,此抑郁模型要求有很强的应激源才能获得,对一些抗抑郁药物敏感,但只对急性治疗敏感;慢反应不可预见性应激(即慢性应激法),对慢性抗抑郁药物敏感,但再现性较弱,且只对一些抗抑郁药物有效,而且该造模方法的劳动强度大;社会应激法,所得模型对长期抗抑郁药物敏感,但再现性差,并类似慢性温和压力法只对一些抗抑郁药物有效,需劳动强度大。(2)早年应激模型:母亲隔离法,但其抗抑郁作用尚不明确。(3)损害性模型:老鼠双侧嗅球受损可导致过度活跃与不会躲避,具有较高的表面效度,但不确定损害的作用机制。(4)药理学模型:皮质酮模型,此模型对于海马作用损伤明显,但其他方面分子机制尚未有具体研究;利血平模型,此模型对抗抑郁剂敏感,但心境低落效果未知,且对所有单胺类为非选择性;色氨酸模型,其对抗抑郁剂亦敏感,但不能很好模拟出抑郁的表征或症状;精神兴奋剂撤药模型,对抗抑郁剂敏感,但抑郁症状持续时间短暂约为1 周,其所需劳动强度大,模拟抑郁尚需更多的证实。(5)基因模型:基因工程小鼠法,此法可研究单个基因,但其内在表型相互影响,不能模拟多基因的疾病;选择性喂养法,此法可模拟多基因疾病,但受制于抑郁症易感性的个体差异,模拟抑郁尚需进一步证实[1-5]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慢性应激抑郁症模型是最常用的造模方法,皮质酮注射的造模方法更为简便可控,本课题旨在对比皮质酮注射抑郁症模型与慢性应激抑郁症模型,研究两种方法造成的抑郁症小鼠在行为学、HPA轴、海马蛋白的表达等方面的差异,并在分子水平探索这两种抑郁症模型的差异,为这两种造模方法提供分子依据,提高药物筛选的准确性。本研究拟解决下列具体问题:

(1)比较皮质酮注射与慢性应激造模动物在行为学上的差异;

(2)比较皮质酮注射和慢性应激两种造模方法造成的抑郁症模型动物的HPA(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异常的差异;

(3)比较皮质酮注射与慢性应激两种造模方法造成的抑郁症模型动物在海马蛋白表达方面的差异。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