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背景
氨苄西林钠为广谱半合成青霉素,化学名称为(2S,5R,6R)-3,3- 二甲基 -6-〔(R)-2-氨基-2- 苯乙酰氨基〕-7- 氧代-4-硫杂 -1-氮杂双环[3.2.0 ]庚烷-2- 甲酸钠盐。 该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的粉末或结晶;无臭或微臭,味微苦;有引湿性。该品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中略溶,在乙醚中不溶。10%水溶液的pH值应为8.0-10.0。
氨苄西林钠属于青霉素一类的抗生素类药,可以用于肌内注射或者静脉注射。主用于敏感菌引起的肺部、肠道、胆道、尿路等感染和败血症。如牛的巴氏杆菌病、肺炎、乳腺炎、子宫炎、肾盂肾炎、犊白痢、沙门氏菌肠炎等;马的支气管肺炎、子宫炎、腺疫、驹链球菌肺炎、驹肠炎等;猪的肠炎、肺炎、丹毒、子宫炎和仔猪白痢等;羊的乳腺炎、子宫炎和肺炎等。它的注意事项与青霉素钠近似,对青霉素耐药的细菌感染不宜应用,对青霉素过敏的也不应当使用。本品不良反应与青霉素相仿,以过敏反应较为常见。皮疹是最常见的反应,多发生于用药后5天,呈荨麻疹或斑丘疹;亦可发生间质性肾炎;过敏性休克偶见,一旦发生,必须就地抢救,予以保持气道畅通、吸氧及给用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治疗措施。
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偶见于应用氨苄西林的病人。抗生素相关性肠炎少见,少数病人出现血清转氨酶升高。大剂量氨苄西林静脉给药可发生抽搐等神经系统毒性症状,婴儿应用氨苄西林后可出现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前卤隆起。
细菌感染是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环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和其他代谢产物所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临床上以寒战、高热、皮疹、关节痛及肝脾肿大为特征,部分可有感染性休克和迁徙性病灶。病原微生物自伤口或体内感染病灶侵入血液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临床上部分患者还可出现烦躁、四肢厥冷及紫绀、脉细速、呼吸增快、血压下降等。尤其是老人、儿童、有慢性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治疗不及时及有并发症者,可发展为败血症或者脓毒血症。
当前生产氨苄西林钠的工艺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溶媒结晶法,一种冷冻干燥法,最后一种是喷雾干燥法,相关研究表明溶媒结晶法在氨苄西林钠的生产中的优势更强。喷雾干燥法中的杂质含量最高的,同时杂质的种类也是最多的,而在冷冻干燥样品中,闭环二聚体的数量是最多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在实验中冷冻时间过长。所以综合各项因素来看,溶媒结晶法样品的质量要明显好于其他样品质量。
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生产制度设计
制定生产班制、装置生产时间及生产计划进度。
2、工艺流程设计
(1) 编制物料及热量平衡计算书;
以上是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