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背景
双氯芬酸钠是作为苯乙酸类衍生物,系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其作用机制为抑制环氧化酶活性,从而阻断花生四烯酸转化前列腺素。同时,它也能促进花生四烯酸与甘油三脂(三酰甘油)结合,降低细胞内游离的花生四烯酸浓度,而间接抑制白三烯的合成。双氯芬酸钠是非甾体消炎药中作用较强的一种,其作用比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和吲哚美辛强。在临床上用于消炎、镇痛、解热和抗风湿,因其在同类药物中具有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长期应用无蓄积性等优点,于1995年在世界上的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应用。【1】非临床毒理研究:给大鼠口服双氯芬酸钠达每日2mg/kg,长期观察,没有发现肿瘤发生率增加。一项对小鼠二年的研究中,每日用药2mg/kg,也未见到任何肿瘤易发倾向。各种突变研究没有发现双氯芬酸钠诱发基因突变。给大鼠用药每日4mg/kg,雌雄均未发生不育。
双氯芬酸钠国内原料生产厂家多,价格低。其临床解热镇痛抗炎疗效确切,强镇痛作用是其特点。在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痛、风湿类风湿、及牙痛等应用十分广泛。因其半衰期短,需要反复服药,十分不便,又因其对胃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临床应用其肠溶片或缓释片、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缓释剂型,具有缓慢、长时间释放活性成分的特点。该药具有服药次数少,血液药物浓度平稳,波动小,持续时间长等优点。适合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较长时间服用。
非甾体抗炎药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水杨酸钠的使用,20世纪40年代后非甾体抗炎药迅速发展。早期的非甾体抗炎药多数为非选择性环氧合酶抑制剂,对环氧合酶的2个亚型均有作用,因而易引起肠胃道的刺激性。其主要结构类型有3,5-吡唑烷二酮类,芳基烷酸类,邻氨基苯甲酸类和1,2-苯并噻嗪类。
第一类3,5-吡唑烷二酮类 1949年发现保泰松,抗炎活性强,镇痛活性弱,兼具促尿酸排泄作用,被认为是关节炎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1961年发现它的代谢产物羟布宗同样具有抗炎抗风湿作用,且毒副作用较小。它的另一个代谢产物gamma;-酮基保泰松也有较强的消炎镇痛作用和促排泄作用。
第二类芳基烷酸类 20世纪50-60年代后陆续上市的一类数量众多的非甾体抗炎药。分为(1)芳基乙酸类 包括吲哚美辛,托美丁,依托度酸和双氯芬酸钠等
(2)芳基丙酸类 包括布洛芬,酮洛芬和萘普生等
第三类邻氨基苯甲酸类 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有较强的消炎镇痛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由于其抗炎和镇痛作用较水杨酸类药物并无明显的优势,且副作用较多,因此在临床上的应用已大大减少。
第四类1,2-苯并噻嗪类 20世纪70年代Pfizer公司筛选得到的,副作用发生率较高,但肠胃道刺激比一般的药物要小,代表药物有吡罗昔康,辛洛昔康,安吡昔康等。
二、要解决的问题
以上是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