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药领域专利现状分析文献综述

 2022-12-23 17:21:58

开题报告内容: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中药文化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的斗争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总结,其不仅对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巨大的贡献,更是对世界药学事业的蓬勃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作为中药的发源地,所产中药材种类繁多、产量巨大、分布广范,是医药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国家日益重视中药的传承与发展,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规划以推动中药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例如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提出: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中医药标准化、信息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到2030年,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中医药科技水平显著提高[1]。2016年12月2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国家致力于发展中药的决心有目共睹。

中药产业属于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7],但我国在中药领域的发展道路上遇到了许多不可避免的阻碍,例如中药成分复杂、质量标准研究困难,国际化程度低等问题都极大的限制了其全面发展,而提高中药产业整体创新能力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所在。通常情况下专利申请情况被认为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对我国中药产业的专利现状进行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旨在通过以我国中药领域专利信息为样本,借助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与分析平台及PatSnap智慧芽医药化工专利数据库,分析我国中药专利现状与研发水平,并提出合理建议。

二、国内研究概况(综述):

我国拥有巨大的中药资源宝库,根据1983-1987年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结果统计显示,全国共有中药资源12807种,其中包括植物11146种,动物1581种,约占总数的99%[14]。2018年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以来,至今全国已汇总近1.3万种野生药用资源的种类和分布信息,发现79个新物种[13]。各类中药材分布全国各地,更有“川、广、云、贵”四大中药材生产产区[1]。中药产业作为我国的民族特色产业,是我国医药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的重点发展对象。中药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融合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知识内涵和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发展,才有了如今完整的理论体系,使中药产业得以扩大规模。虽然中药理论已经十分成熟,但我国中药在国际市场上所占份额仍十分有限。究其原因随着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当前知识产权问题已成为各国关注的重点,而我国中药知识产权体系的建立仍处于初级阶段,通过分析并发现我国在专利方面的突出问题,制定相应改进措施,完善我国中药领域专利体系,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我国知识产权竞争力,才能获得更高的国际认知度。

根据我国专利法的规定,专利分为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在国际上,专利主要指发明专利。专利文献是世界上主要的专利分类体系,IPC是目前唯一国际通用的专利文献分类和检索工具,其几乎囊括了所有知识领域。各国根据自身发展情况,为了便于管理和使用,制定了不同的专利分类方法。中国已经建立了便于中药IPC分类的分类号检索系统和手工检索表。IPC分类体系是由高至低依次排列的等级式结构,设置的顺序是:部、分部、大类、小类、主组、小组[5]。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我国中药领域IPC分类号主要包括A61K36和A61K35,论文将主要针对这两类分类号展开检索分析。

通过对我国中药领域的专利申请概况、IPC技术主题、专利申请人、专利质量等方面的检索分析,研究该领域的整体专利现状。通过对我国中药专利申请量进行年份统计分析可知,我国在国内的专利申请量逐年增长,并呈继续上升趋势。中国专利申请数量远高于其他国家,在专利申请量上占据世界各国首位。美国、日本和韩国在申请数量方面是仅次于中国的其他几个国家。[5][8]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具有独特的资源和地区优势,且我国对中药领域的发展日渐重视以及专利制度的不断完善。中药专利申请人大部分都来源于我国,这足以说明我国在中药领域具有显著优势。

通过上述分析,可提出以下改善措施。例如建立更加标准规范的中药质量监测体系。加大研发投入和政府扶持力度,培养中药领域的专业人才,进行人才队伍建设并加强专利保护意识。提高中药行业创新能力。加强国际合作,拓展中药应用领域。[9][10]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