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一.研究背景
200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旨在着力解决群众反应较多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但数年来药价居高不下,“以药养医”仍是行业潜规则。近年来国家推行药品购销“两票制”,目的是通过减少药品流通环节的层层盘剥,以期进一步降低药品虚高价格,减轻群众用药负担,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改变的只是药品出厂价,最终到达患者手里的仍是高价药。
在供求关系上,由于药品最终的消费者对药品的价值不能给出正确的评价,药企通过增加大量销售费用的方法来占有市场份额,但是这些成本都要加在最终的消费者身上的,导致药价高,大大超过出场价格,能接受此高药价的消费者减少。为解决药价虚高的问题,以及让人民群众以比较低廉的价格用上质量更高的药品,2018年11月15日,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试点地区范围为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和沈阳、大连、厦门、广州、深圳、成都、西安11个城市(即4 7城市)。2019年12月10日,国家医保局印发《关于做好当前药品价格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深化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制度改革,坚持“带量采购、量价挂钩、招采合一”的方向,促使药品价格回归合理水平。
二.研究意义
此次政策可以解读为以国家为单位进行药品集中采购,其目的是以量换价,即用公立医院机构年度用药量的六至七成来换取药品的最低价格。表面上看,进入名单的药企可以大大增加采购量,从而增加销售收入,但从以往各省的经验看,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并非所有药企都愿意进入采购名单,已经进入的企业同样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进还是不进?无论是不接受降价争夺剩下的市场份额,还是接受降价获得大部分市场份额,对各药企来说,是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随着带量采购的持续推进,药企的医药代表也将面临调整,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药品生产企业调整营销团队。不参加带量采购,将对企业以后的发展产生影响,而参加带量采购,也将面临新的挑战。也有一种观点称带量采购将很有可能对跨国药企在中国的销售情况产生影响。因为在以往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原研药的专利期及高质量等原因,跨国药企在中国一直都很受欢迎,所以,当跨国药企原研药的专利期到期,而中国也有了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加上政策的倾斜,跨国药企未来的状况越来越不被看好。4 7政策的实行对各大中小药企在不同方面都有影响,而药企也随着政策变化做出不同的相应,如何看待这些影响以及做出正确的应对策略对药企来说十分重要。
三.文献综述
(一).从经济模型方面分析带量采购对药企的影响
“4 7”政策给整个社会增加了福利,而对药企来说其影响又是怎样的呢?由于药品的特殊性,按照原来的销售模式,买家并没有选择和定价的自主权,所以这一特殊性比一般商品多出更大的利润空间,价格会大于边际成本,而参加招标竞选的药品大部分为仿制药和过了专利期的原研药,所以也不会像专利药那样是唯一卖者,有相应资质的生产者都被允许进入市场,所以药企的运营更适合用垄断竞争者模型来描述。某药企在中标后拥有更多的市场份额,而且政府会制定一些要求使医疗机构首先使用已中标药品,这样销售量有了保证 [1],就可以减少相应的成本费用,并且为了保证签订合同药品的供应,会加大规模或提高效率,导致边际成本更趋于水平。生产成本和供给需求是决定价格的因素,政策推行得到的价格下降也会有一定的不合理性。药品因其特殊性更要关注它的质量。政策要给制药企业合理的利润空间。药价降低是制药企业规模经营、产业结构优化、药品生产成本降低的结果。因此,药品采购政策应当通过引导制药企业发展使成本费用下降,从而科学降低药价。[2]
以上是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