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苦参中活性成分的研究文献综述

 2022-12-19 19:42:10

一、概述:

藤苦参(Streptocaulon griffithii Hook.f.)系萝藦科(Asclepiadaceace)马连鞍属(Streptocaulon Wight et Am.)植物,马连鞍的干燥根。又名古羊藤、南苦参、有毛老鸦嘴、虎阴藤、哈骂不果(哈语)、红藤、地苦参、哈骂醒合(傣语)、小暗消等。主要分布在我国广西,贵州,云南等地。为《中国药典》收载的傣药经方雅叫哈顿散中的主药之一,具有清火解毒,活血止痉之攻。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痢疾,湿热腹泻,感冒发热,慢性胃炎,跌打损伤等症。

该亚科植物的化学成分[1]以甾体类,三萜类,生物碱类化合物为主。目前为止该亚科植物中共分离得到 38 个C-21甾体类化合物,均为孕甾烯醇类化合物。强心苷在该亚科中也广泛存在,目前发现 32 个强心苷,大多为甲型强心苷。生物碱类化合物主要类型为吲哚并喹啉结构,目前分得 18 个。除上述三种类型的化合物,从杠柳亚科植物中还分离得到 beta;-谷甾醇,beta;-香树脂醇,胡萝卜苷等。

针对杠柳亚科中的植物的药理活性[1]研究比较多的集中在杠柳属和白叶藤属。由于二者主要化学成分不同,所以其药理活性也有所差别。其中杠柳属的植物显示出强心作用和抗肿瘤活性等,而白叶藤属植物的主要活性为抗疟和抗菌活性,二者同时具有抗炎活性。

其主要成分之一猪苓酸A为一31碳的甾体化合物,在抗炎、抗肿瘤、胰岛素增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活性,但活性均不突出[2~3]。根据文献观察,某些甾体类化合物在黑色素分泌抑制,促进黑色素细胞瘤凋亡等方面有较强的活性[4],作为一个有着多种生物活性且较易获得的化合物,有通过改造修饰成为新的酪氨酸酶酶抑制剂的可能。

二、拟研究的问题:

1、从藤苦参乙醇中分离得到较好活性的化合物

2、进一步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以挖掘其药用价值,并为藤苦参作为新的药用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3、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对分离出的化学成分进行结构鉴定

4、将藤苦参中提取分离得到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作为母核,对其进行结构改造和修饰,使化合物的理化生物活性得到改善。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