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索洛芬钠透皮吸收的研究文献综述

 2022-12-28 10:55:28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拟研究:

洛索洛芬钠凝胶剂的处方和透皮吸收研究

通过查阅文献了解洛索洛芬钠的理化性质和药理学性质。对于制剂部分主要研究包括处方工艺的研究、制剂质量标准的建立等方面。通过查阅文献得到原研药处方,对处方中凝胶基质组成,pH调节剂、保湿剂和透皮促进剂含量进行实验,通过制剂外观性状、含量、含量均匀度以及体外透皮吸收实验对处方进行考察和筛选。

文献综述:

洛索洛芬钠,其化学名称为:2-[4-(2-氧代环戊烷-1-基甲基)苯基]丙酸钠,结构式如图。

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在水或甲醇中极易溶解,在乙醇中易溶,在乙醚中几乎不溶。研究表明,洛索洛芬钠在生理盐水、水、pH6.8磷酸盐缓冲液和pH7.4磷酸盐缓冲液中也均能较好溶解。

洛索洛芬钠是由日本第一三共株式会社开发的芳基丙酸类非甾体抗炎药。以洛索洛芬钠作为有效成分的口服片剂(洛索洛芬钠片)于1986年在日本被批准上市。临床上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变形性关节炎、腰疼、肩周炎、颈、肩、腕等综合病症的消炎镇痛,同时用于手术后、创伤后、拔牙后的消炎镇痛。洛索洛芬钠片剂在韩国、阿根廷、墨西哥等以亚洲、南美洲为中心的20多个国家被应用于炎症、疼痛的治疗。

洛索洛芬钠是一种前体药物,其本身不具有环氧化酶抑制活性,口服用药时经消化道吸收后主要在肝脏内羰基还原酶的作用下迅速转变成具有强效环氧化酶抑制作用的活性代谢产物(反式氢氧化物)而发挥作用,与其他NSAID相比,其消化道损害较少,是有效性、安全性均优异的药物。但与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相比,洛索洛芬钠口服制剂仍具有较高的胃内镜下溃疡发生率。本品口服吸收后,在胃肠道很快被吸收,以洛索洛芬钠和trans-OH代谢物两种形式出现在血液,并以较高浓度分布于肝、肾、血浆中。其后大部分变成原形物的葡萄糖醛酸结合物或羟基化物的葡糖醛酸结合物,主要经尿迅速排泄。

研究表明,羰基还原酶不仅存在于肝脏中,而且也分布于皮肤及其下方的肌肉中后,这使开发洛索洛芬钠的透皮吸收剂型成为了可能。洛索洛芬钠局部给药时,通过皮肤吸收的药物有一部分未进入全身循环,而是直接渗透到用药部位深部的组织内,并在转移过程中转化为代谢产物。在人皮肤,洛索洛芬钠通过羰基还原酶产生其活性代谢物。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